好评不一定可信,但差评大概率为真。曾几何时,差评是消费者网购的重要参考标准。然而,随着差评的“销声匿迹”,大家已经习惯了没有差评的网购评价体系。
差评逐渐消失背后,是一场从平台、到商家再到消费者的利益和权利博弈。
作为规则的制定者,中差评体系是淘宝平台约束商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该体系的存在,一方面是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参考,可以极大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帮助消费者做出合适的消费决策;另一方面,评价体系也是对商家的震慑,让商家能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,进而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。
以上是电商平台制定中差评体系的初心。
然而,时间改变了一切。
2017年,天猫因为无差评遭网友热议。2020年9月,淘宝针对C店进行评价改版,取消“好中差”的评价分类,新增产品关键词作为分类标签。其他电商平台,也发现了标签评价这一妙计。
中差评的消失,最难受的要属消费者,最高兴的要属商家。
对商家而言,差评会影响店铺的整体评分,进而影响店铺排名,对搜索展示产生负面影响。同时,差评也会影响买家对产品的认识,成为商品转化的障碍。
所以,差评是每一名商家的死敌。而评价展示内容的改版,一是削减了差评对商家的负面影响,二是减少了中差评对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影响。不过,也有商家指出,中差评并非完全不存在,只是变得没有那么明显。如果一个商品差评过多,依旧会极大影响店铺的评分。
说完了平台和商家,消费者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,也变得日益被动。
表面看,消费者作为评价方,拥有至高无上的自主权和自由度。可实际上,却沦为了评价体系的工具。
一方面,商家会通过各类“返现”形式,诱导消费者给出好评。几十个字获得几块钱现金,在当今的大环境下,依旧算得上一笔划算的收入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给出差评后会受到商家的骚扰。从私发短信到电话骚扰再到人生攻击和安全威胁,很多消费者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,只能无奈删除差评。加上消费者本就处于弱势方,没有完备的维权渠道,很容易受到商家的威胁。
综合以上,由买家主导的评价体系正在“崩塌”。只不过,电商平台并不会在乎原本体系的改变,只剩成千上百万的商家和消费者,遵守已有的体系和规则相互博弈、无处逃离。
消费者和商家,终究是困在了平台的评价体系中!
推荐阅读: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